網路時代下,怎麼教小孩? 從日常陪伴累積信任,成為引導孩子的穩定力量

網路時代下,怎麼教小孩? 從日常陪伴累積信任,成為引導孩子的穩定力量

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,大大影響了整個世界。根據數據分析平台「DataReportal」發布的《Digital 2024:Taiwan》指出,截至2024年初,全台網路普及率超過9成;社群媒體使用者更超過總人口8成。這樣的趨勢也顯見於一出生便沉浸在數位環境中的「數位原生世代」裡,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《兒少網路社群使用習慣調查》顯示,9至18歲學齡兒少中有近3成者每日使用網路社群超過3小時,更有16%每日使用網路社群超過5小時,足見數位科技早已成為大人、小孩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然而,當兒少與數位科技越走越近,有些問題也慢慢浮現,像是2023年性私密影像平台「創意私房」刊登未成年人猥褻影像事件,不僅引發社會譁然,也讓家長們開始深思:如何守護孩子遠離無形的網路威脅?又該怎樣讓科技成為孩子展翅的助力,而非將其推向荊棘密布的險境?

以日常陪伴累積信任,養成孩子求救的勇氣

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數據顯示,台灣兒少性剝削案件逐年攀升,2023年上半年便超過1500件,其中八成以上涉及性影像。台北市社會局統計也指出,台灣兒少性剝削被害人年齡層逐年下降,2022年最年幼的受害者甚至僅有8歲。


面對嚴峻的兒少性剝削現況,「台灣展翅協會」是目前全台唯一與網路業者、20縣市警察單位及刑事局偵九隊合作,設置網站供民眾通報、檢舉兒童少年色情資訊的社福單位。秘書長陳逸玲表示,台灣展翅協會前身為「台灣終止童妓協會」,發現網路兒少性剝削、性販運等問題益發嚴重後,在2009年更名為「台灣展翅協會」,並持續透過前期的教育宣導、事後的法律及心理諮商等防治兒少性剝削,也為受害孩童伸出援手,至今已協助過超過5000名孩童,教育宣導的足跡,更遍及全國22縣市,影響超過20萬人。

陳逸玲觀察,兒少性剝削受害年齡下降的原因之一,是孩子過早接觸手機和平板,卻缺乏對網路潛在風險的警覺。另一方面,大人叮囑孩子在現實生活中「小心陌生人」,但網路世界裡「陌生人」的界限卻變得模糊不清。「很多孩子在網路上的關係進展地非常快速,可能聊一天就變成好朋友,聊一個禮拜就成為情侶了。」

陳逸玲進一步表示,許多兒少性剝削的加害人擅長利用兒少在不同年齡階段時,自我認同、人際關係、身體探索的好奇與需求,以此獲取孩子的信任。「遇到渴望同儕陪伴的孩子,加害人可能會跟孩子一起打電玩,誇獎他很厲害,甚至送點數給他,慢慢讓孩子覺得對方是人很好的大哥哥、大姐姐。接下來,加害人就會說,我再給你更多點數,你拍一張照片給我。也有加害人裝成跟孩子的同齡人,利用孩子對身體發育的好奇心,先傳一張私密照給孩子,假裝自己很困擾,不知道胸部長這樣子會不會有什麼問題,接著要求孩子也傳一張私密照給他。」

也因為孩子跟網路世界的距離如此之近,加害者對人性的洞察如此之準,因此家長平時是否有花時間跟孩子討論網路上的風險與人際關係,便成為讓孩子遠離危險的一大關鍵。而在事前以討論提醒網路上的風險之外,如何讓孩子在誤觸性剝削陷阱後,勇於求助,也仰賴著家長平時的態度。



台灣展翅協會長期透過教育方式,讓孩童面對網路世界時具備足夠的警戒心。(圖片提供來源: 台灣展翅協會)

陳逸玲從過去經驗中發現,許多孩子遭受性剝削威脅卻不敢求助的原因,除了擔心對方散播私密照之外,也害怕被大人責備、擔心手機被沒收,或是覺得大人們不了解也幫不了自己。這其實也意謂著,家長平時與孩子溝通、相處的態度,將大幅影響孩子面對危險時是否會跟大人求助。「我們建議家長平時便以開放,不帶價值批判的方式跟小孩溝通。聽到孩子遭遇的事件時,即便心情很驚恐,也先聽好好聽完,而非一開始就用負面或命令口吻對話。畢竟,如果孩子發生事情時,大人就跟他說『你做錯了,今天手機沒收!』孩子發生事情時,自然不會把家長視為求救對象。」

當然,保護兒少免於性剝削,不只是家長的責任,更是整個社會、所有大人共同的挑戰。然而,那些家長與孩子之間,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陪伴、提醒與耐心傾聽,卻無疑是家長能為孩子築起,最可靠的防線之一。不僅能守護孩子誤觸網路地雷,即便孩子直面惡意,也能因為這份與家長之間的互信,找到求助的勇氣。


 

讓科技成為翅膀,帶著偏鄉孩子往世界飛翔

數位科技本就是中性的存在,對於世界的影響是好是壞,端看人們使用的方法。也因此,如何讓孩子識別網路上的惡意,是當代家長的挑戰之一;該怎麼讓數位科技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任意門,甚至讓資源相對稀缺的偏鄉孩童,有機會與更廣闊的世界連結,更是許多大人與社福機構,不斷思考的議題。


博幼基金會位於宜蘭中心松羅部落據點,長期陪伴偏鄉部落的孩童成長。(圖片提供來源:博幼基金會)

成立於2002年,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長期透過全台17個課輔中心,輔導超過2500位學生,並為資源不足的偏鄉孩童開發60個免費教學網站,提供英文、數學、閱讀等課程教材;另一方面,為了給孩子最長期穩定的陪伴,博幼也培養約700位偏鄉媽媽成為課輔老師,成為扎根偏鄉教育的重要力量。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便回憶,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,政府甫宣布停班停課之際,基金會卻發現平時服務的偏鄉孩童中,高達7成缺乏網路與電腦等線上學習設備。也因為平時未曾接觸過這些軟硬體,當基金會緊急募集資源後,很多偏鄉孩子與其照顧者也不知該如何開機、上網、登入學校的線上學習系統。「當時很多阿嬤帶著孩子來找我們,請同事協助設定帳號,才終於進到班級的線上系統,接著孩子再跟我們學如何打字。從這樣的經驗,我們發現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真的非常劇烈。」

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偏鄉科技資源的稀缺,卻也成為打下科技地基的關鍵契機。而在疫情結束後,孩子們手上多了數位工具,網路可及性不再是難題,照顧者的任務也隨之轉型。如何引導孩子妥善利用數位科技,成為照顧者與一線教育人員的重要任務之一。

值得關注的是,面對這樣的任務,陳良枝與陳逸玲一樣,相當強調照顧者與孩子平時的關係。「當孩子擁有網路之後,其實大人很難禁止孩子使用它。也因為這樣,大人跟孩子之間平常的關係夠不夠緊密便很重要。如果孩子願意多跟你聊一些,大人便可以追蹤孩子的使用狀況,並適時地提醒他們。像是我們服務的孩子中,有一些人會以網路交友,但因為我們跟孩子每天接觸,關係很緊密,他跟網友去哪裡,我們便能很快地掌握。」


博幼基金會長期扶持在地媽媽成為課輔老師,不僅帶來額外的收入,更能夠用適合偏鄉孩童的教學方式陪伴孩童成長,創造雙贏的課輔形式。(圖片提供來源:博幼基金會)

而在預防與追蹤之外,引導也是重點。陳良枝表示,對於偏鄉孩子而言,數位科技可以是突破地域資源限制的一大助力,關鍵在於能不能善用這樣的機會。「我們服務的孩子中,大部分停留在透過網路傳訊息、看影片、打遊戲,接觸到的學習資源往往侷限在我們跟學校的課程系統。這也就是說,孩子並沒有真的感受到說數位科技的好處,更需要大人透過活動或課程引導,讓他們知道怎麼用Google Maps安排旅行、用AI工具學習語言、以Chat Gpt輔助寫計畫書等,透過網路真正連結到無限的資源。」

畢竟,對於數位原生代的孩子來說,科技既是通向世界的橋樑,也可能是暗藏危機的漩渦。每位家長與照顧者的課題在於,如何透過陪伴與引導讓孩子遠離惡意、善用科技,讓數位科技成為助力,幫助孩子在這個時代散發屬於自己的光芒,而非被吞沒進虛擬世界的陰翳。

本文自今周刊,原文見此

取消訂閱電子報

聯絡我們

有任何問題歡迎寄信與我們聯繫,謝謝
auroratrust@aurora.com.tw

陳永泰公益信託傳善獎及公益活動資料蒐集告知事項及同意書

感謝您提供個人資料給本公益信託,為遵循法令,本公益信託謹依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告知以下事項:

  1. 蒐集目的:
    為進行「陳永泰公益信託」傳善獎、傳善論文獎及公益活動。
  2. 蒐集之個人資料:
    如姓名、性別、身分證字號、出生年月日、通訊住址、E-mail等資訊。
  3. 利用期間、地區、對象及方式:
    • 期間:辦理傳善獎、傳善論文獎及公益活動所必須及依法令規定應為保存。
    • 地區:中華民國境內。
    • 利用之對象:本公益信託以及與本獎項合作辦理本活動之公司、機構、單位,如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。
    • 利用之方式:得以紙本、電子文件、電子郵件傳送或其他合於當時科技之適當方式利用之。
  4. 提供者之權利:
    提供者提供本獎項或公益活動個人資料者,依個資法得行使以下權利:
    • 查詢或請求閱覽。
    • 請求製給複製本。
    • 請求補充或更正。
    • 請求停止蒐集、處理或利用。
    • 請求刪除。
  5. 提供者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相關個人資料,唯若選擇不提供或是提供不完全時,將可能導致無法參與本獎項及公益活動。

請機構詳細閱讀上述「陳永泰公益信託傳善獎及公益活動資料蒐集告知事項及同意書」之全部內容,如機構勾選「已詳細閱讀此同意書」,並點選「確認同意」,即表示書面同意陳永泰公益信託依上述同意書,蒐集、處理及利用當事人個人資料。